第1225章(1 / 2)

玄德 御炎 1549 字 4个月前

紧随其后,便是试卷的发放,和巡查考官对这场考试的一些纪律上的要求,公布完之后,便是科举考试第三轮€€€€君考的正式开始。

考生们立刻开始了紧张刺激的答题,诸葛亮一开始也顾不上自己正对面的皇帝和高官显贵们,只是埋头阅卷、审题。

果不其然,自己的预感是对的。

这一场君考只有两张试卷,一张是进阶版的有相当难度的标准答案式的试题,而另外一张,则是三道策论题目。

第一,试论大汉对西域开拓之意义。

第二,试论大汉对辽州开拓之意义。

第三,试论大汉对交州开拓之意义。

全是开拓方面的问题,开放式的问答,并没有任何表面上就能看出来的答题雷区,但是很显然,越是简单的题目,就越是有满满的雷区和陷阱,稍有不慎,极易跌落陷阱,从而失去获得高分的可能,这非常致命。

诸葛亮深吸了一口气,把策论试卷放在一边,首先开始作答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将自己擅长的内容全部搞定,再回过头来解决策论试题。

考场上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在刘备的要求下,身边的随同侍卫们集体噤声,随从官员们也被要求前往考场和巡查考官们一起逛一逛,看看考生们的答题状态,看看有没有什么作弊之类的。

说是这样,但是大家都不认为有谁敢在这里作弊,如果有人敢在天子眼皮子底下作弊,那可真是祖坟冒黑烟了,祖宗十八代都要好好儿的“感谢”他。

郭嘉同样不认为有谁敢于在这里作弊,所以没下去巡场,而是待在刘备的身边和刘备说话。

“这些学生在州学里学的都是些基础知识的内容,对嘉德通义的了解应该也局限于表面,朝廷的大战略他们能理解吗?

交州还好说,对西域,他们估计也只会了解到先汉时期的事情,觉得这是光宗耀祖,对于辽州,他们更不可能有太多的了解,您以为呢?”

刘备笑呵呵的说道:“这是正常的,朝廷的大政方针和高官所能掌握到的讯息,绝不是一个简单学子就能了解到的,就算有了解到的,绝大部分也是官宦子弟,近水楼台,了解的才比较多。”

“那……”

“所以,州考才没有相关的内容,选考也只有一道题与之相关。”

刘备缓缓道:“奉孝,你也该知道,州考也好,选考也好,考取高分、获得好的名次的,大部分不是官宦家庭就是士人、豪强家庭出身的子弟,或者说,家境好的考生的成绩普遍好于家境不好的考生的成绩,二者之间的对比其实并不公平。

但是尽管如此,科举考试所能坚持的最大公平,就是尽可能用书本上所能学到的东西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考核,选出脑袋最好用的一群人,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考生背景出身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兼顾公平。

只要脑袋聪明,学习能力强,那么之后该怎么为官,他们自然可以从从九品的职位上开始学习,慢慢成长,他们不需要在考试前就掌握什么治国安邦的道理,这不是一般学府能教会的,考试之后,朝廷自然有培养他们的渠道和方法。”

郭嘉顿时有些好奇。

“那那些策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简单,这毕竟是科举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我要选拔出赞同我的官员,而不是选拔出和我唱反调的官员。”

刘备收起笑容,缓缓道:“我并不需要他们给我什么长篇大论告诉我该怎么做,没人比我更懂我到底该怎么做,国家大政方针,难道一个州学里刚学出来的学生会比我们这些执政多年的老家伙更懂?

他们想到了什么方略,都不重要,重要的,我需要的,是他们的态度,我需要他们打心底里赞同我的方略,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陈旧的思想,不愿迈出全新的步伐。”

郭嘉顿时有些理解了刘备的意思。

“原来如此……”

“科举考试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出身不再成为做官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不应该成为标准。”

刘备叹息道:“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先人摸索前行了何止千年?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办法,所以科举考试的内容,就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选出优秀的人才,再加以培养。

被国家培养出来的官员,总比被家族培养出来的官员要好,让官员成为国家的官员而不是家族的官员,我认为这也是很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只要态度是对的,都可以商量,都可以慢慢来,咱们有很多时间。”

郭嘉听后,沉默了一阵。

然后他也是叹了口气。

“您真的思虑了很多啊。”

“我可是完整的经历过察举的整个流程,我也清楚的知道在二十年前,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到底要怎么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如今,我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再出现了。”

刘备摇头道:“出现一个我,要死多少人作为代价呢?这些人原本都可以活着,都不用死,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