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1 / 2)

玄德 御炎 1300 字 4个月前

结果还没怎么商讨呢,就得知张让越过他把奏表交给了刘宏。

刘宏那边也很光棍,已经首肯,决定按照刘备的建议,就让刘备那么做,尚书台需要尽快把郡守任命文书和印绶送过去,免得误事。

然后刘宏又传话给尚书台,说凉州的事情情况特殊,涉及到造反叛乱等一系列国家大事,尚书台处置起来未免有些缓慢,所以之后凡是关于凉州的事情,全都转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批复凉州的事情。

这vip待遇是没话说的。

制度上,刘宏这样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尚书台本就是听命办事的秘书部门,职权大,级别低,皇帝想要干什么,尚书台是无法阻止的,天大地大,皇权最大。

但是袁隗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味儿,觉得刘宏是不是对刘备太关注了一些,居然要亲自处理凉州的事情。

汉室宗亲就那么值得刘宏关注吗?

那天底下那么多汉室宗亲挨饿受冻的,怎么也不见你伸出援手呢?

吐槽归吐槽,袁隗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下令尚书台照做,给关羽、张飞、董璜、夏侯渊和夏侯€€五人颁发郡守文书和印绶。

至于刘备的另外一个政治改革相关的建议,刘宏也批复认可了,袁隗稍微看了一下这个建议的相关内容,觉得有点意思。

这个末位淘汰制和严格的监察机制,如果真的要落实,对于天下官员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震慑,不亚于当年光武帝搞度田。

也因此,注定会有很大的反对声浪。

但是如果仅限于凉州地区,倒也未必没有搞头。

在袁隗眼里,凉州那个穷地方,属于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几十万人的穷乡僻壤,又能有多少事儿?无非是那边的人憋着一股邪火没地儿发泄,没事找事,就知道折腾朝廷。

现在换一个更能折腾的刘备去折腾凉州,把那些一身寄能的混蛋们给好好的收拾一下,说不定凉州那群精力旺盛的过了分的野蛮人们能稍微安分一些。

反正凉州官员在雒阳朝廷这边肯定是得不到支持的,雒阳朝廷肯定要支持自己人,支持刘备,对于那群二等公民……

只要不造反,谁管他们?

刘备只要能让凉州不造反,不管他干了什么,不管他把凉州人折腾成什么样子,袁隗乐见其成。

得了,开绿灯,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事情也就这样确定了,中平三年十一月中旬,朝廷颁布的任命文书紧随着刘惠的步伐抵达了汉阳郡冀县,送到了刘备的州牧府里。

当时,刘备正在捣鼓与皇帝宦官协作贩盐的事情,并且正在关注关羽在青海湖一带的作战情况。

和皇帝宦官协作贩盐的事情上,刘备得知刘宏采用赵忠的建议,准备用贡品名义来规避税收,不由为此感叹,刘宏身边的宦官们真的是卧龙凤雏级别的高人。

真正的卧龙凤雏得知此事,不知道要做何感想。

但是无所谓,这种携手也不是长久之计,刘宏的生命终究要走到终点,雒阳终究要天崩地灭,先赚一波钱用来打理凉州才是最重要的。

该属于他的,早晚也会属于他的,而且这一次,董太师就不要想着来捡桃子了。

据此,刘备的打算是自己这边搞定生产的一系列流程。

包括原材料的采集、选址建厂进行生产、雇佣壮丁担任制盐工匠之类一系列的事情,上游的事情基本上由他自己来搞定,不仅能生产产品,还能建立起属于凉州的实业,给无地少地农民增加收入。

除此之外,凉州内部的贩售也由他自己一手操作,自己解决。

然后因为宦官们在三辅之地和三河之地多有人际关系,皇帝又有大义名分,所以凉州细盐产品离开凉州之后的运输和贩售就需要他们接手。

他们需要安排自己靠得住信得过的人手,铺开三辅之地和三河之地的销售网络。

为了统筹办事,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并且将利润分配的工作做好,刘备建议大家联手成立一个负责此事的总务部门,任命一个大家都熟悉且信得过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来总管此事。

大家都是由本职工作的,本身也很忙碌,精力都要放在政务上,不能分心太多到商务上,所以聘请专业人士帮忙操持这些事情,大家只要操持这些专业人士就可以了。

要尊重专业人士啊!

关于人选,刘备也有了考量。

那个扶风人孟陀就很不错。

他本身就是经营产业的好手,在三辅之地肯定人脉关系过得去,还有跨越区域经商的经验,属于行家里手,绝对的专业人士。

更重要的是,这家伙还和张让有过密切的合作,这种人才,可遇而不可求。

于是刘备就把自己想到的一些条条框框和细节上的问题写明白了,交给刘惠,让他带去雒阳,和张让还有刘宏他们讲清楚,他们要是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大家尽快讨论出一个章程来。

刘惠领命而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