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1 / 2)

朱能一肚子不愿意,这是什么道理啊,自己人还没吃呢,就急着给敌人送去,王爷啊,你不是脑子坏掉了吧?

朱棣沉着脸,朱能也不敢反对,只能乖乖押着礼品,随着朱棣,出了西安,向前行了三十里,就遇到了南军的斥候。

听说朱棣来了,盛庸领着人马,迎了过来。

两个老对头,四目相对,盛庸不知怎么说才好。

朱棣倒是坦然,“盛将军,议和的事情你知道了吧?打了这么久,大家伙都疲惫了,实不相瞒,俺朱棣身上都有好几处伤疤了,想必你也不好受,如今罢兵不战,对弟兄们来说,都是好事情。谁没有父母兄弟,谁没有妻儿朋友……平平安安回去了,就能一家团圆,过些安稳的日子。”

“俺朱棣此来,就是送弟兄们一些美酒和肥羊……你放心,我把东西放下,立刻就走。”

朱棣说完,就转身打马离去,留下了一车一车的美酒,还有一大片的肥羊……盛庸傻了,这可是朱棣送的礼物啊。

收,还是不收呢?

盛庸为人还算豪气,不收,岂不是让朱棣看扁了,可白白收了朱棣的礼物,也实在是丢人!

“照着朱棣的礼物,加三成,回赠给他,我们不能欠燕逆的人情!”盛庸打马回去。

而此刻的朱棣却是心花怒放,“好啊,盛庸,本王总算找到了你的弱点!这一次你可要输了!”

朱能不解,朱棣也懒得跟他解释,这要是柳淳在这里,肯定早就想通了,这君臣之间,还是要默契啊!

“盛庸接了礼物,这几十万人,就落到了本王的口袋里了。”朱棣笑呵呵道。

第474章 南军哗变了

议和不是一件小事情,柳淳虽然跟方孝孺商定了条件,但是在许多细节上,还要推敲。别小看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真正的勾心斗角都藏在这里面。

就拿最简单的称呼来说,方孝孺希望用朝廷和燕藩,凸显地位的差别。柳淳当然不会答应,他坚持用南北朝廷,这样一来,就把朱棣抬到了和朱允炆同样的高度,老方自然不肯答应,柳淳又提议,是不是可以用叔侄相称,这就是更加红果果占便宜了。

老方气得脸都青了,立刻拒绝,还痛斥不能家国不分。

最后双方总算商定,不用称呼了,直接写议和内容。总算没事了吧?

不!

在落款上,朱允炆坚持用建文年号,柳淳认为要用洪武……朱元璋虽然死了,可新君并没有得到靖难军承认,不能用建文,应该延续洪武。否则岂不是让朱允炆占了便宜。

一篇合约,光是开头结尾,就闹得不可开交,也是没谁了。

徐增寿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这么点事情,也值得吹胡子瞪眼,浪费这么大的功夫,简直是闲的!

他总算说对了,这两边的人的确太闲了,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年号不写了,只写月日,然后用印……

一份议和文书,没有抬头称呼,没有落款时间。

怎么看起来都有点荒唐,甚至像赝品,可双方为了追求对等,也只能如此。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从一开始,这张议和公文就是用来撕碎的。不管是柳淳,还是朱允炆,都没打算遵守。

柳淳是希望缓口气,整合各方人马,现在朱棣手下的藩王快十位了,兵马分成了许多山头,从南到北,彼此之间,差别巨大,有辽东的蒙古士兵,有云南的土司好汉……不加以整合,如何能发挥出战斗力?

而且再这么下去,整个靖难军都有被见缝插针的危险,搞不好就会崩解。

至于朱允炆这边,更想用时间来恢复元气,整军再战。

双方各自有算盘,议和的大方向确定了,但是细节迟迟没法最后敲定,两路大军也难以悉数后撤。

这就给了朱棣天赐良机。

他送给盛庸美酒和肥羊之后,盛庸立刻回敬,为了礼尚往来,朱棣竟然找了一支鼓乐队。请了许多的民间艺人。

有表演腰鼓的,有唱老腔的,甚至还有西域的胡姬。

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就来南军大营。

盛庸眼珠子都掉下来了,“燕王是何用意?”

这次是朱能来的,他已经渐渐摸到了王爷的心思。

“盛将军,背井离乡,出生入死,弟兄们都不容易。好容易息兵罢战,大家伙放松一下,听听鼓乐,欣赏老腔舞蹈,这有什么不好的。”

“不好!很不好!”盛庸红着眼睛,怒斥道:“我看你们是居心叵测,要瓦解士兵斗志,居心不良!”

你丫的还真说对了,可盛庸忘了,在他的军中,还有个玩闹呢!

“盛将军,将士们的确疲惫不堪,军营之中,多有怨气,让他们放松一下挺好的。”李景隆笑呵呵道:“我说朱将军,礼尚往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派人过去啊?”

朱能欣然道:“没说的。”他抹了抹下巴,很认真道:“我们军中有不少南方的将士,都很想听听花鼓戏,听听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