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1 / 2)

身为天子,朱元璋都觉得自己受不了了。钱多到可以把他都买下了。朱元璋都觉得,就算柳淳真的谋反,他也舍不得杀这小子,他还要用柳淳敛财哩!

朕尚且如此,其他人会例外吗?

杀了二十几年,朱元璋也有些累了,干脆放弃江南,选择一个淳朴敦厚之地,作为都城,一劳永逸,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天子并不喜欢金陵。”茹太素缓缓说着……南京虽然虎踞龙盘,可历来定都此地,全都是短命王朝,老朱不能不查。

其实出于对长江的敬畏,历代都夸大了南京的地势。守长江就必须守淮河,因为淮河一线突破,大军压到江北,长江天险就被拿走了一半,变成两家共享的。

而南京周围的紫金山啊,牛首山啊,云台山啊……等等,在真正的大山面前,就是个土包而已,真的太低矮了,都不能作为真正的依靠。

另外南京还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距离战马产地太远。冷兵器时代,骑兵决定一切,偏偏最好的马场,全都在黄河以北,要求气候寒凉,海拔较高的高原,才能出产优秀的战马。

守着南京,就不免缺少战马。

老朱南征北战,岂能不知南京的弊端。

他在北伐的时候,就想迁都开封,可结果到了一看,开封残破败落,同样无险可守。老朱不得不打消念头,他甚至想迁都到老家凤阳,还给凤阳起了个好名字,叫“中都”,结果让李善长闷着头干了六年,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承认,凤阳太穷了,根本不能作为首都。

连续碰壁,却没有让朱元璋放弃迁都的念头。

他不停盘算着,究竟哪里能作为都城?

“柳淳,你有没有心目中的选择?”茹太素探身问道。

柳淳吸了口气,“要我说,最合适的就是北平!”

“为何?”

“北平以南,是平原地带,物产丰饶,人口稠密,北有长城一线,可以阻挡北方骑兵,向东不远,就是大海,可以通过海运,供应物资。另外呢,目前大宁和辽东,都在极力发展商品农业,像油菜籽,黄豆,麦子,牛羊,这些能运到江南,自然可以就近供应北平。只要把事情交给我,五年之内,绝对有办法让百万人填饱肚子。若是能迁都北平,是最容易,也是最节约的选择。”

茹太素抓着胡须,仔细品着柳淳的话,他知道这小子向来靠谱,说到就一定能做到。

只是迁都北平,天子能答应吗?

第221章 皇宫地震

无论在什么时候,选择都城,关乎的是几百年的大计,等闲马虎不得。就比如项羽,明明打进了关中,称霸天下,却对秦国的老巢嗤之以鼻,拍拍屁股,毫不珍稀地走了,白白便宜了刘邦,从项羽放弃关中之地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从秦汉以后,关中平原,成就了汉唐两大盛世,长安代表着汉人的巅峰,汉家的荣耀、

朱元璋对于长安是心驰神往的,他希望迁都长安,他希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朝,超越汉唐。

本来朱元璋还忌惮迁都的花费,好巧不巧,柳淳帮着他解决了最大的难题,老朱就迫不及待,想要动作了。

可在柳淳看来,迁都长安,完全是一厢情愿。

西北之地,早就破坏殆尽,黄土高原承受不了百万人口的压力,而且一旦气候变化,降水减少,西北就会首当其冲。

明末的起义从西北开始,就是明证。

如果把都城放到西北,只会迫使百姓,提前揭竿而起。

首先说明一点,柳淳从不认为某个城市是完美的,包括他青睐的北平在内,都是问题一大堆。当如果真的想要迁都,北平绝对是比其他地方好很多的选择。

北平让人诟病比较严重的是距离草原太近,在历史上,几次有人杀到京师城下,肆虐横行,土木堡之变的时候,若非于大爷挺身而出,大明就完蛋了,其后俺答汗也数次进犯京城,弄得大明君臣灰头土脸。

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定都北平,才把防线向北压到了极致,最大限度保护了中原的农耕区,保住了大明的精华。

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代的时候,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从此契丹人就兼具游牧和农耕之长,既能纵马驰骋,又能以利器攻城。这儿特点被金国和蒙古继承,最终灭了两宋,造成了崖山遗很。

大明把都城放在了北平,九边重地,都成了帝国不能丢失的门户,迫使朝廷投入巨大的资源。

事实证明,二百多年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蒙古铁骑一直是游牧状态,只能不时打草谷,没法真正威胁到大明的生存。

直到野猪皮崛起,抢占了辽东,变得兼具游牧和农耕的双重优势,才能叩开山海关,肆虐中原……

试想一下,假如不是定都北平,在游牧骑兵持续南下的压力下,明朝会不会放弃一些不该放弃的地方,又会不会走上宋朝的老路?

假设的历史,很难有答